今年以来,我市大力开展就业见习“提质增效”行动,持续推动就业见习与产业发展、人才培育深度融合。截至4月底,全市开发青年就业见习岗位6091个,组织青年参加就业见习人数4915人,完成省定年度目标任务的122.88%。我市青年就业见习工作在全省强势领跑,位居全省第一!
一、精准发力,抢抓“黄金窗口”
抢抓高校毕业生就业“黄金窗口”,市人社部门以“早谋划、快行动”为基调,第一时间召开全市就业见习工作推进会,谋划部署2025年就业见习工作,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。一是实施校政企三方联动的“岗位预对接”机制。一方面联动在常高校精准摸排毕业生专业、数量、需求等信息,一方面多渠道征集见习单位目录和见习岗位,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、组织企业顶岗实习、开展见习对接会等,帮助毕业生打好就业“前站”。二是推出“沉浸体验+政策直播”双引擎。联动在常高校,组织大学生赴见习单位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10余场。依托“常州人才招聘”抖音号、“常州人社”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,开展政策宣传直播20余场,触达青年超10万人次,实现“政策找人”到“政策留人”的升级。三是探索“数据跑路+技能赋能”双轮驱动。整合在常高校学生数据、企业岗位需求及青年技能标签,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“人岗双向精准推荐”,累计完成智能匹配1800余人次,岗位匹配效率提升37%。推动职业院校加快 “企业订单班”“工程师班”建设,让学生更早学习岗位技能,更好适配岗位。
二、首创模式,破解“见习痛点”
我市始终围绕人才强市战略,着力优化升级服务体系,在“特” “效”“优”上下功夫。一是彰显常州特色。在见习工作中注重人性化关怀和更大力度保障,全省率先将高级工、技师班毕业生纳入就业见习范围,打通高技能人才通道;全省率先实现就业见习人员参加单独工伤保险全覆盖,为见习基地和见习人员保驾护航。二是注重工作实效。开展就业见习基地经办人员培训工作,提升基地日常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经办水平。注重资金发放绩效,确保资金使用安全。同时,不断对就业见习操作流程、审核要点、基地管理等重点事项予以规范明确。三是优化岗位结构。注重数字型、智能型、技术型就业见习岗位的开发,见习青年中大专及以上学历4560人,占比93%。聚焦常州新能源优势产业定向开发,新建新能源领域就业见习单位7家,组织2695名青年到新能源领域企业参加见习,占比高达55%,为青年铺设“产业+技能”双轨成长路径。
三、服务升级,打造“见习样板”
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新路径,聚焦新能源等领域以及相关重点产业集群、重点项目,向不同专业领域拓展,坚持多元化导向,着力解决岗位“稳”、“增”、“质”的问题。一是建立“老客户”回访机制。对上年度开展就业见习的基地进行定期回访,深入走访调研,重点强化就业见习等政策保障,帮助企业解决开发岗位的后顾之忧,保持见习岗位数量的稳定性。二是寻找见习“新朋友”。根据我市产业发展、行业特色和青年意愿,结合我市青年就业见习工作开展特征,组织动员全市企事业单位,积极申报就业见习基地,保持见习到岗人数持续增长。三是构建“全链条”服务模式。构建全市统筹谋划、7个板块牵头推进、N所在常高校和用人单位精准对接的“1+7+N”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,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提供实习见习、职业指导、创业培训、求职应聘等“全链式”服务。
从政策创新到服务升级,从基地扩容到产教融合,常州用实际行动展现了"强富美高"建设的生动实践。下一步,常州市将进一步提高站位、压实责任、强化联动,拿出实实在在、真真切切的高质量见习成绩单。这座城市正以青春之姿书写着稳就业、促发展的时代答卷!
|